一个地区的褶皱大都不是孤立产出,而是反映区域构造特点的各种组合型式,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利用小比例尺遥感图像来分析和对比不同地区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特征,这是常规地质调查工作难于进行的。
褶皱构造是成层的岩石或地层在应力作用下 ,发生弯曲而形成的。褶皱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成层的地层条带或条纹的褶曲形态。
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特征通常是利用小比例尺遥感图像来分析对比研究的。根据褶皱群体在遥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褶皱组合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紧密型褶皱组合 紧密型褶皱组合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线状背斜和向斜及复式褶皱组成,在遥感影像上常构成复杂而有规律重复出现的紧密条带状图案 ( 图 8-13a) 。
因此,成层的地层条带或条纹的褶曲形态是褶皱构造的主要标志之一。在遥感图像上确定褶皱构造,必须判断和量测各种构造要素的产状、构造形态特征和构造要素的组合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编制构造解译图。
1、在遥感图像上河流呈不同形状的带状或线状影像。在大比例尺航片上河流呈带状,影像清晰,可以直接判别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地形。在小比例尺卫星图像上河流呈线状,可以判别河流流域的概貌和河流的变迁。在多波段遥感图像上根据色调的深浅能判别河水的混浊度、悬移泥砂和水污染等。
2、河流阶地在大比例尺遥感图像上较为清晰,呈阶梯状条带,断续分布,连续性好。阶地面上常见耕地、城镇、交通干线和植被。较老的阶地表面可能遭受破坏,而年轻的阶地则相对完整。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在色调上有深浅之分,植被覆盖的居民点也较为明显。
3、河漫滩:流水堆积 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见河流地貌)。
4、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5、河流的上中下游地貌特征如下: 上游: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常常形成峡谷地貌。 中游:河谷宽阔,往往形成曲流激荡的河段。 下游:堆积作用强烈,常形成宽阔的三角洲平原。以上是一般情况下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的特征,但具体情况可能会因地理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及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最传统的也是应用效果最好的方面仍然是地质构造尤其是新构造的解译和识别。这是因为,遥感图像是地面景观包括地貌形态的缩影,而地貌形态又是第四纪以来地质包括新构造运动作用的产物。地貌形态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遥感技术在新构造运动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遥感信息反映的是地表地物对可见光到微波段(0.38μm~100cm)电磁波谱的反射或辐射特性,通常反映的是地表信息或地下信息在地表的显示,故遥感图像是挽近时期以来的运动现象和状态在地表或地表浅处的体现,是地面景观包括地貌形态的缩影。因此,新构造运动及侵蚀作用是控制地貌形态组合和演变的主要因素。
对相山地区遥感影像进行了深入的判译,发现NE向、NNW向、SN向、NWW向及EW向多组线性构造形迹大多数是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古构造复活的产物,即它们具有新构造的特点。首次提出新构造运动是矿床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构造、形态特征、与区域地层构造的关系和成因定位机制。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的总体形态研究是深部成矿条件研究的基础。
相山地区遥感与重磁信息集成分析 在遥感新构造分析时,根据①色调异常线、异常带;②格状、角状水系,河谷异常段;③垅脊地形,线性展布的低坳地形或沟谷等地貌解译标志,共解译出NE向、NNW向、NWW向、SN向和EW向5组性线断裂构造(见图1)。
1、植被指标:植被指标在遥感影像解译工作中是一个参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TM2波段。当质地、岩性和坡度等指标确定以后,石漠化强度级别判定的指标就是植被,植被覆盖度、植被结构信息从影像色调深浅及色相确定。
2、通过遥感调查,得到了实验区石漠化现状图与石漠化现状分布(图版5-4)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指标评价。
3、在遥感影像TM2波段中,对植被的反映敏感,当质地、岩性和坡度等指标确定以后,多边形图斑的勾绘和石漠化强度级别判定的指标就是植被、植被覆盖度、植被结构信息从影像色调深浅及色相确定(表3-5)。 野外作业验证 在遥感影像调查工作中,野外作业验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基岩裸露是石漠化最直观的结果表示,基岩裸露率数据不仅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是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容易获得的信息。 土壤侵蚀与石漠化互为因果,土壤侵蚀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石漠化又使土壤侵蚀加剧,因此土壤侵蚀率是预测石漠化趋势重要指标。 生物产量的高低也是衡量石漠化过程的指标。
5、主要包括石漠化工作的软硬件环境,以胜任贵州省石漠化遥感调查工作和石漠化数据集成工作为标准,由人机交互判读系统和数据集成系统构成。 判读系统配置及资料收集 1。
6、石漠化的形成是地表呈岩石逐渐裸露类似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因此岩石裸露率是表明石漠化进程的最直观的指标。碳酸盐岩母岩差异性风化促使基岩面强烈起伏,形成各种规模不等的溶洼、溶洞、地下河道,为残积土壤的积聚提供空间,地表土壤物质分布不均匀,这是岩溶区基岩大面积裸露的重要原因。
本次解译出的遥感构造形迹包括断裂-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和褶皱构造,这些遥感构造形迹构成了滇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根据1∶5万ETM2合成图像解译结果,认为所确定的遥感构造,尤其是断裂-线性构造,与已知断裂重现性较好,并且增加了大量的断裂-线性构造信息,可解译程度较高。
激光雷达:可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和建筑物信息;全站仪:可以进行精确的地形测量和建筑物测量;GPS接收机:可以获取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发出的信号,用于地面测量和导航。摄影测量仪器:包括航空相机、航空摄影机和卫星遥感相机,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因此,即使那些显而易见的冲积扇体,在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起伏变化上存在一定的补偿作用,但依然没有完全割断深部地质构造与地表之间的联系,这是本区遥感资料应用中的重要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方法有遥感解译、地面测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山地工程、钻探、试验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
地质测量是一种复杂而多方面的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有地质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遥感地质方法等多种手段,最终需要编制多种图件,除地质图外,还要编制矿产分布规律和预测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地质、地貌等专门性图件。
区域遥感地质调查的野外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几个阶段完成。首先在区调任务确定之后必须进行踏勘性实况调查; 在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剖面测量和重大地质问题研究过程中必须进行解译标志专题研究性实况调查; 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进行检查、验证性实况调查。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