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卫星遥感技术书(卫星遥感影像技术)
发表日期:2024-08-07

有哪些气象学入门书籍可以推荐?

1、《气象学导论》(IntroductiontoMeteorology):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气象学教材,涵盖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气象观测和预报方法等内容,适合初学者入门。《气象学基础》(Meteorology:AnIntroduction):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气象要素、天气系统等内容。

2、《气象学导论》(IntroductiontoMeteorology)-R.A.Peterson,J.L.Ludlam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气象学教材,涵盖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观测技术和预报方法等内容,适合初学者系统地了解气象学的基本知识。

3、《应用气象学导论》:这本书是应用气象学的入门教材,涵盖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它提供了对气象学的全面了解,并介绍了气象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气象学基础》: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气象学教材,适合初学者。它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观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4、《气候学与气象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及相关学科使用的专业主干课教材。全书共8章,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内容。

5、想深入了解气象学在南方地区的应用与理论知识?包云轩编著的《南方本图书》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参考书籍。这本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1月发行,具有独特的ISBN号码9787109074484,十位编号为710907448X。全书共405页,重量适中,约0.496公斤,便于携带和阅读。

6、这本书是由何锐编著的,深入探讨了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它作为《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系列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出版社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他们出版了这本具有严谨学术价值的著作。书籍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9787539939056,便于读者在图书馆或在线平台进行查找。

赤潮灾害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内容简介

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在赤潮灾害监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提供大范围、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预测灾害的可能路径,为及时的预警和应对提供了宝贵的依据。然而,应对赤潮并非仅靠科技手段,人类自身对环境的尊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样至关重要。

第3章和第4章聚焦于浮游藻类的吸收特征和荧光特性,详细讲述了叶绿素荧光的测量方法、太阳激发的叶绿素荧光峰的表征,以及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以及黄色物质的光学特性和遥感反演技术。

赤潮灾害的监测主要通过海上船舶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定赤潮的种类和是否有毒,利用数值模拟和海洋动力学资料,预测赤潮的漂移方向和速度。

赤潮赤潮是一种能够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对海洋生物构成威胁。自然资源部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升解释说,赤潮的监测主要通过船舶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确定赤潮的发生位置和范围大小。通过海上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可以确定赤潮的种类和是否有毒。

这些论文深入探讨了赤潮现象的成因及其监测技术,构建了有效的预报预警模型,提供了实用的防治手段和消除策略。对于科研机构、海洋环境监测部门、海洋环境预报部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这部文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赤潮发生后,随赤潮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颜色不同,除红色、黄色外,还有绿色、褐色等。赤潮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海洋环境,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生物死亡,破坏渔业、养殖业、旅游业。

卫星遥感太湖蓝藻水华监测评估及系统建设内容简介

《卫星遥感太湖蓝藻水华监测评估及系统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源于中国气象局的“蓝藻水体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于风云三号卫星的太湖蓝藻监测模型研究”。

在科技的推动下,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得到了显著提升,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领域的系统建设。首先,我们深入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蓝藻水华监测中的核心原理与模型方法,揭示了其在大范围水质监测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它概述了全球和国内湖泊富营养化现状,以及太湖等特定区域的蓝藻水华问题。文章着重于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类,以及它们在湖泊中的分布和生态循环,包括氮、磷和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接着,章节详细解析了环境因子如何引发微囊藻的过度繁殖,如营养盐、水文气象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太湖水域蓝藻暴发的卫星遥感监测 蓝藻暴发呈现绿色的藻类生物伴随有白色的泡沫状污染物(水华)聚集于水体表面,蓝藻覆盖区的光谱特征(图11)与周围湖面正常水体有明显差异。由于蓝藻叶绿素(图11a)的作用,蓝藻区在陆地卫星(landsat)TM2段(蓝光)具有较高的光反射率。

江苏省测绘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研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配合湖面实测采样等高新技术,建立遥感光谱与蓝藻生物量关系模型。

第七章,探讨2007年水环境是否发生巨变,以及温度、水位等因素的作用。第八章,剖析贡湖湾生态系统灾变,分析蓝藻聚集与水污染的关系。第九章,解析侵袭贡湖水厂的污水团来源,卫星遥感数据提供了关键线索。第十章,提出拯救太湖的策略,包括流域和生态系统层面的调控措施,以及对蓝藻灾害控制的期待。

卫星的“遥感技术”有什么作用?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如下:军事方面。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民用方面。用于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气象监测等方面。

这些照片在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国土普查、石油勘探、铁路选线、海洋海岸测绘、地图测绘、目标定位、地质调查、电站选址、地震预报、草原及林区普查、历史文物考古等。

用一个形象点的比喻,现在普遍使用的可见光遥感就像一个灵敏度和精度都非常高,而且覆盖范围也很大的照相机。 目前,遥感技术已在高科技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又如气象卫星在太空中俯瞰空间大气的分布状态,应用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等遥感技术获取相关的气象信息,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许多可靠的依据。

遥感卫星的作用是用于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以下是该卫星的详细描述:基础介绍 遥感卫星是一种搭载各种传感器和设备的人造卫星,目的是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测和记录,来获取各种信息和数据。

农业和食品安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和病虫害情况,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可以了解城市扩张、土地使用和交通流量等方面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灾害管理。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

关于卫星遥感和飞机遥感的区别

1、卫星遥感的视界大,效率高,连续性更强,可靠性更好。飞机遥感的优点是分辨率高,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航空遥感已经谈不上优势了。

2、航空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要高于卫星遥感影像,因此解译分类的精度要更高,类别要更多、更细。正是由于分辨率的差异,因此两者影像涵盖的区域大小不同,航空遥感影像涵盖的区域范围要小一些,因此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更关注于大尺度上的分类、变化,而航空遥感影像的解译更关注于小尺度上的较为细微的变化。

3、差异:首先,平台不一样。遥感从空间高度的差异上,从低到高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卫星遥感属于航天遥感,而航空遥感往往是借助于飞机。其次,卫星遥感的覆盖面更大更广泛,而且受天气影响较小;航空遥感,要在合适的天气环境下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4、可重复性和灵敏度:航空遥感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灵敏度。相对于卫星遥感,航空任务可以根据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多次观测,以获取更多数据来分析和监测地表变化。这对于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和农作物生长监测等应用非常有价值。

卫星遥感的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是正在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它已经形成的信息网络,正时时刻刻、源源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动态信息。遥感平台是遥感过程中乘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它如同在地面摄影时安放照相机的三脚架,是在空中或空间安放遥感器的装置。

2、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

3、地球观测与信息获取。通过安装在卫星上的各种传感器,卫星遥感技术能够从太空对地球进行观测,收集各种地表信息,包括植被、土壤、水文、资源分布等,为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和保护、灾害管理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农业和食品安全。

4、遥感是在高空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遥感的特点取决于遥感技术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探测的范围大。每幅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3万平方千米;第二,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的变化。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